紅外技術(shù)基本理論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于1800年發(fā)現(xiàn) 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于可見光線 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 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2.5-3)μm之間 中紅外線:波長為(2.5-3)~(25-40)μm之間 遠紅外線:波長為(25-40)~l000μm 之間。 一 任何0 K以上溫度的物體都會發(fā)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 1. 單色吸收比和單色反射比 任何物體向周圍發(fā)射電磁波的同時 吸收比 反射比。反射的能量與入射的能量之比稱為該物體的反射比 若物體在任何溫度下,對任何波長的輻射能的吸收比都等于1,即 2. 基爾霍夫輻射定律 在同樣的溫度下,各種不同物體對相同波長的單色輻射出射度與單色吸收比之比值都相等 式中 3. 普朗克公式 黑體處于溫度T時 式中h為普朗克常數(shù) 可見: ⑴對應(yīng)任一溫度 ⑵單色輻射出射度和輻射出射度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⑶單色輻射出射度的峰值隨溫度的升高向短波方向移動 4.維恩位移定律 單色輻射出射度最大值對應(yīng)的波長 5.斯忒藩-玻爾茲曼定律 其中 斯忒藩-玻爾茲曼定律表明黑體的輻射出射度只與黑體的溫度有關(guān) 3遠紅外線的發(fā)現(xiàn): 遠紅外線的發(fā)現(xiàn) 公元1800年德國科學家"霍胥爾"發(fā)現(xiàn)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外側(cè)所圍繞著一種用肉眼無法看見的光源,波長介於5.6-1000UM的「遠紅外線」 紅外輻射加熱管產(chǎn)品簡介: 以耐高溫稀有金屬或非金屬制成的紅外輻射發(fā)熱體,經(jīng)特殊工藝繞制后封閉在特種透明高純石英玻殼內(nèi) 4遠紅外輻射器的形狀: 0按形狀分為單管表示
表示。對于不透明的物體
為黑體的單色輻射出射度。
為斯忒藩-玻爾茲曼常數(shù)。